管瑜:特别的31010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30 07:06:00


我是在广州出生长大的,也一直在家乡工作。可我的身份证号,却和广州人通常的44010打头不一样,是31010打头的。为此,在需要出示身份证的场合,还曾经出现过一些异样的眼光:我一口流利的“白话”(广州话)也不像“新移民”啊,怎么号码会与众不同?
通常,身份证号码就是人出生后在户籍所在地领到的终身号码,具有排他性。这些代码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的编制规则设定,用于标识个人的出生地或居住地。31010代表着上海市区,按理说,在广州出生的人,即使因为工作、婚姻等将户籍迁往上海,都不会被赋予前缀为31010的身份证代码。
偏偏,还真有“例外”。
上世纪80年代初在上海念大学的大学生,按照当时的大学学籍管理规定,户口会从户口所在地迁到学校。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是1985年9月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正式公布施行的。1985年,公安机关开始依法颁发和管理第一代居民身份证。也就是说,1985年户籍在上海各大高校的在读大学生首次领取身份证,都能够荣幸地领到“31010”的号码,并与它不离不弃一生。今后,无论你毕业漂到祖国的哪个角落,你都由这个号码陪伴,并见证和发扬着它的荣光。
2000年,国家颁发了新的高校户籍管理制度,异地求学的大学生可以自主决定你的户籍是否迁移到考取大学的城市。不过,即使把户籍迁移到上海,你也不可能再拿到31010的“牌照”,你的号码永远只能是首发城市的代码。
代码本身没有意义,而80年代在上海求学的我,却非常珍视这串号码(我所读高校位于静安区,因此身份证号码前六位是310106,6代表静安区),如同我对上海这座的城市别样感情。80年代在上海求学的学子,是上海改革开放的见证者,是时代进步的目击者。1985年我来上海读书时,美丽的外滩与浦东隔江相望,没有桥,交通工具是过江轮渡。班主任住在浦东,每逢黄浦江大雾轮渡停航,老师都会打电话给我们报备——回不来啦。毕业时大家给老师送去一张他在黄浦江边的照片,题目便叫《江边有大雾》。1988年,连接浦东浦西的延安东路隧道试通车,我和同学高高兴兴地坐着隧道专线穿越浦江。当时真的不敢想,浦东如今会成为最璀璨的那颗明珠。
80年代初在上海求学的那一代大学生,也许没有机会体验到时尚大都市的魔力,但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已经成为了建设上海的中坚力量,成为了无愧于这个时代的栋梁。当然,大部分人也和我一样,成为在全国各地平平凡凡的普通劳动者。不过,受到包容豁达的海派文化浸染的我们,都会脚踏实地,热爱生活,勤勉上进。那串“密码”,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我们是上海的大学毕业生,我们和这个城市有着永远的情结,我们要无愧于它的品位和精神。
今年我的母校将迎来80周年校庆,也是我们这批学生走进母校校园40年的纪念日。到时若能够相聚,大家都拿出自己的身份证,我们有相同的前缀,这是我们青春的烙印,记录着原始艺术的灵感。我们邂逅过的最好的老师,我们曾经相亲相爱的同学,不知不觉间,这城市(学校)的历史已记取了你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