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天津 国家名片——从“试验田”到“世界标杆”的跨越之路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5 16:23:00

在2024年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埃及鲁班工坊展台,天津交通职业学院埃及留学生现场展示技能。 记者 刘欣 摄
当世界目光聚焦东方,天津,正在书写新的历史篇章。
曾经,这座城市孕育了中国近代工业文明;今天,以中国工匠鼻祖“鲁班”命名的中国职业教育品牌——鲁班工坊,从这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从“师夷长技”到“授人以渔”,中国职业教育在这里完成了从“引进来”到高质量“走出去”、与世界深度分享的历史跨越。
鲁班工坊是天津率先主导推动实施的职业教育国际知名品牌。从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首次对鲁班工坊建设作出重要指示至今,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40余次在重大外交场合就鲁班工坊作出重要指示。特别是在2021年,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指出,“未来3年,中方将向上海合作组织国家提供1000名扶贫培训名额,建成10所鲁班工坊”;在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将继续同非洲国家合作设立‘鲁班工坊’”。至此,鲁班工坊开启了建设发展新征程。
现如今,从泰国的大城府到哈萨克斯坦的阿斯塔纳,再到乌兹别克斯坦的塔什干;从埃及的开罗到肯尼亚的马查科斯,再到埃塞俄比亚的亚的斯亚贝巴;从俄罗斯的莫斯科到葡萄牙的塞图巴尔,再到英国的奇切斯特……鲁班工坊这艘从天津“启航”的东方之舟,满载着中国人民互信互利、精诚合作的美好心愿,成为世界职教版图上的亮丽风景。
鲁班工坊 打造职业教育出海“国家名片”
这个暑假,在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国立技术大学的鲁班工坊实训中心里,19岁的阿卜杜纳比耶娃·瑞奥娜作为“智慧物流创新小组”的组长,一直带领团队为即将到来的“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亚赛区争夺赛”进行赛前冲刺。与几个月前第一次站在自动化货架和穿梭的机器人面前表现出的陌生与茫然不同,现在的他们已能娴熟地操作中央控制屏,精准指挥堆垛机滑向指定仓位。“中国的智慧物流正在引领世界,很幸运,我们在家门口就可以学习到这些先进技术,这让我们对在大赛中取得佳绩充满信心。”阿卜杜纳比耶娃·瑞奥娜说。
这样的场景,正在全球多个国家同步上演。
2015年7月,教育部与天津市启动共建全国唯一的“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把提高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作为示范区建设的重要任务。随后,集天津职业教育优质资源、先进理念、教学模式、师资力量、专业标准与品牌特色之大成的鲁班工坊项目进入筹备阶段。
近年来,随着天津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示范区,一路升级为示范区“升级版”、新时代创新发展标杆,天津职业教育国际化之路越走越宽。从2016年首个鲁班工坊在泰国落地,到如今,天津已在23个国家建成24个工坊,开设14大类60余个专业,全部纳入合作国家教育体系。其中,在上合组织国家建成9个鲁班工坊。
“通过这些镶嵌在‘一带一路’上的职教明珠,天津职业教育发挥整体优势集结‘出海’,在海外开展学历教育和技术培训。”市教委副主任罗延安说。
截至目前,天津已形成贯通“中高本硕”的国际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累计开展实施学历教育2.7万人、技术技能培训11万人次,为合作国培养了一大批了解中国技术、熟悉中国工艺、认知中国产品的本土技术技能人才。
今年7月,15名哈萨克斯坦欧亚国立大学的专业教师顺利结束在津为期4周的专业培训。在140课时的培训中,哈方老师学习了数据挖掘、工业互联网安全等4门核心课程,并通过了人工智能技术、协作机器人技术、无人机技术3个模块的实操训练。青年教师拉马赞·萨德瓦卡索夫表示,哈萨克斯坦第二家鲁班工坊正在加紧建设中,这种师资先行的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后续鲁班工坊的教学效率。
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除了培训掌握专业技术的当地人才,近年来,鲁班工坊还培养了4800余人次的本土专业师资,建设60余个实训基地,为合作国专业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内生动力。
鲁班工坊,正在成为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

“世界市长对话·上合峰会城市”活动嘉宾走进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记者 孙立伟 摄
开放共享 扩大职教国际合作“朋友圈”
时针回拨到3年前。2022年8月,首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在津举办,习近平主席向大会致贺信指出,“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对促进就业创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积极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支持中外职业教育交流合作”。
在同时举行的首届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鲁班工坊中外师生联队斩获全部金牌的60%。当鲁班工坊师生站上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最高领奖台,他们的技术技能已经比肩世界一流。
教育部鲁班工坊建设专家委员会主任、天津市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研推中心主任吕景泉是鲁班工坊这一国际品牌的主要创建者,多年来,他几乎见证了每一个鲁班工坊的成长。他表示,为合作方所在国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正是鲁班工坊的初心和使命。
在俄罗斯,鲁班工坊实训空间内1:1复刻了5G通信全场景,内部全部采用中国技术、中国标准的国产5G设备。同时,中国通信行业领军企业深度参与教学,校企共同将俄方产业需求转化为教学模块,实现课堂与岗位的无缝衔接。
在巴基斯坦,首条城市轨道交通橙线地铁的顺利运行离不开鲁班工坊培养的技术人才。“现在使用的很多机器设备,我在鲁班工坊学习时已经可以熟练掌握,工作起来得心应手。”24岁的橙线地铁员工阿里说。
在塔吉克斯坦,鲁班工坊开设城市热能应用技术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已培养1500多名中亚本科生和研究生,许多学生尚未毕业就被当地企业预订。目前两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70%,其中数十名学生入职塔吉克斯坦政府建筑委员会。
——这些成功案例都源于天津职业教育独创的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五业联动”机制。
伴随天津职业教育的“出海”,鲁班工坊与海外一大批知名院校、300余家中外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同时对接了中泰高铁通运、中巴经济走廊等重大国际合作项目。
“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助力当地职教发展,不仅提供来自中国的先进实训设备,而且分享中国开发的课程、教学资源和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进一步提升了当地职教发展水平,优化了职教生态,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吕景泉说。
这种开放共享的理念,也让天津职教国际合作的“朋友圈”不断扩大,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新动能。
EPIP 确立中国职业教育“话语体系”
2024年,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再次在津举办。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余名境外嘉宾,以及1200余位国内外代表出席会议。此次大会上,以EPIP为核心内涵的中国“鲁班工坊”项目荣获世界职业教育大奖。
EPIP,是以工程实践为导向,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同时注重知识传授与创新能力培养。谈到EPIP的核心,吕景泉表示,EPIP是天津职教人创立的一种中国本土化、视野国际化的教学模式,它让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真实落地,让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评价更加真实、完整。
从2017年EPIP国际教育联盟在津成立至今,天津已相继在21个国家设立了33个EPIP的“教学研究中心”“应用推广中心”“认证试验中心”“师资培训中心”“应用拓展中心”和“教学示范中心”,形成了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国职业教育理论与教学模式的应用推广与成果分享新格局。
“EPIP大幅缩短了毕业生进入企业的磨合期,我们的教育特别需要这样的教学模式。”葡萄牙鲁班工坊合作院校教师卢卡斯对EPIP赞不绝口。如今,像卢卡斯这样因为欣赏、认同而开始不断深入学习、传播,成为该模式全球“代言人”的外国专家越来越多。
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是俄罗斯第一所大学。前不久,工程俄语EPIP应用拓展中心落户该校。“我们期待在学校开展EPIP的教学应用研究,分享中国教育的成功经验,在工程俄语领域推进聚焦工程实践、服务工程创新、拓展工程项目的深度合作。”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媒体语言系主任、博士生导师莉莉娅·拉希达夫娜·杜思卡耶娃说。
EPIP对全球教育的贡献不止于此:2024年,EPIP国际教育联盟成员单位开发了70余个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这些标准被纳入合作国的国民教育体系、国家职业资格框架及合作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联盟秘书处秘书长、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魏炳举表示,联盟成员单位同时开发了133本(套)涵盖多个领域的职业教育多语种教材和教学资源,不仅满足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学生的学习需求,还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工匠精神的魅力,实现了教育合作与文化交流的双重突破。
“过去,我们学习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现在,世界开始关注中国模式、中国理念、中国方案。”吕景泉欣慰地说。
作为鲁班工坊国际品牌的核心要义和建设主线,EPIP教学模式凭借“产教融合、理实一体”的创新理念,改变了世界多个国家的教育生态。这种源自天津的教学模式,也正在通过中国本土化教育教学实践,创立中国职业教育的话语体系。
150年前,中国引进国外技术创办船政学堂开启了近代中国职业教育的启蒙之路;今天,鲁班工坊让中国职业教育站上世界舞台。从技术共享到标准引领,从单一合作到全球网络,天津探索出一条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成功路径。
鲁班工坊不仅是技术驿站,更是友谊的桥梁。面向未来,这张闪亮的“国家名片”将以民心相通为纽带,继续书写中国与世界携手发展的新篇章。(记者 张雯婧 记者 刘欣 孙立伟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