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博物馆日丨“河”以载物 共话未来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8 09:42:00
博物馆里讲述的是历史
但表达的却是每个人的感受
以及对未来的期许
就像黄河文明
从古至今奔腾不息
哺育了炎黄子孙
也让中华文明
从未断流
一脉相承

从City walk
到Museum walk
探索一座城市的方式
正被重新定义
5月18日
是国际博物馆日
让我们从河南博物院出发
沿着母亲河——黄河
走过沿黄九省区
一起感受
山东的礼乐齐鲁
青海的羌藏瑰宝
四川的三星神谕
甘肃的简牍千载
宁夏的西夏密码
内蒙古的草原金戈
陕西的帝陵宝藏
山西的晋侯吉金
从文物的厚重中
体会镇馆之宝的
历史穿透力
看它们如何
与时代同频共振
迎接流动的未来

河南博物院——莲鹤方壶
在2003年我国发行的《东周青铜器》套票中,赫然在列的就有河南博物院的镇院之宝之一——莲鹤方壶!它上层盖顶是怒放的双层莲瓣,中央伫立一只引颈欲鸣、展翅欲飞的仙鹤,被郭沫若先生誉为“时代精神之象征”。莲鹤方壶除了卓越的历史性和艺术性,其铸造工艺也堪称春秋时期多范合铸的代表作,因此被专家称为我国“青铜时代的绝唱”。

山东博物馆——亚醜钺
亚醜钺的出现将神秘的亚醜族再次推到大众眼前,无论是带有亚醜铭文的青铜器,还是出土墓葬形制,都证明亚醜族族长或是仅次于商王的方伯一类的人物。作为山东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它兼具威严与神秘的艺术设计,反映了商代青铜工艺的高超水平,更是王权、神权与军事权力的多重象征。

青海省博物馆——匈奴狼噬牛金牌饰
匈奴狼噬牛金牌饰由纯金制作,用浮雕的方法表现出山峦、森林、狼、牛等自然形态。金牌背部略平展,有两个矩形横扣,应为系挂之用。金牌饰是中国北方草原文化的典型器物,反映了北方匈奴文化进入河湟流域,开始和羌文化交流发展的历史事件。

三星堆博物馆——商青铜立人像
人像头戴高冠,身穿窄袖与半臂式共三层衣,衣上纹饰繁复精丽,以龙纹为主,辅配鸟纹、虫纹和目纹等。不论是从服饰、形象还是体量等各方面看,它都是同时期体量最大的青铜人物雕像。

甘肃省博物馆——铜奔马(马踏飞燕)
铜奔马是东汉青铜器,通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3.1厘米,重7.3千克,造型矫健精美,做昂首嘶鸣、疾足奔驰状。全身的着力点集中于超蹑飞鸟的一足之上,准确掌握了力学的平衡原理,具有卓越的工艺技术水平。

宁夏博物馆——石刻胡旋舞墓门
石门是成套的两扇,出土时石门紧闭并用铁锁锁住。门扇正面凿磨光滑,上面清晰地刻画着胡旋舞的图案。它是标准的、典型的胡旋舞实物资料,为研究唐代音乐、舞蹈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史料,是西域文化艺术与中原地区石雕工艺有机结合的艺术珍品。

内蒙古博物院——鹰顶金冠饰
冠由鹰造型半球状顶、带饰组成。带饰主体饰绳纹,两端浮雕虎、盘角羊、马形象。该套金冠饰是国内迄今发现的唯一“胡冠”,其使用了锤堞、镌镂、抽丝、编索、镶嵌等复杂工艺,是战国时期北疆草原族群金属工艺的代表作。

陕西历史博物馆——镶金兽首玛瑙杯
这件玛瑙杯是用一块罕见的五彩缠丝玛瑙雕刻而成,造型写实、生动,杯体是模仿兽角的形状,杯子的前部雕刻为牛形兽首,双眼圆睁,炯炯有神,细微处刻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是至今所见唐代唯一的俏色玉雕,其选材、设计和工艺都极其完美,是唐代玉器作工最精湛的一件,在我国是绝无仅有的。

山西博物院——晋侯鸟尊
晋侯鸟尊是盛酒器,出土于第一代晋侯燮父墓中。整体造型为伫立回首的凤鸟形,凤尾下弯成一象首,与双腿形成三点支撑。器盖和腹底铸有铭文“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说明该器为晋侯宗庙祭祀的礼器。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强调作为文化身份的重要连接者、创新者和守护者,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博物馆如何与时代共振。博物馆的未来绝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以人文精神为核心,构建一个更具包容性、互动性与创新性的文明传承网络,在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博物馆将继续守护历史的温度,同时为未来点亮一盏明灯。
文字:赵檬
视觉:王怡潇
设计:张谷臻
联合出品:大河网 大众网 青海新闻网 四川新闻网 中国甘肃网 宁夏新闻网 内蒙古新闻网 西部网 黄河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