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牛文章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对话星动纪元、逐际动力投资人:具身赛道不会“赢者通吃”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8 15:37:00    

文|富充

编辑|苏建勋

当一部分声音开始唱衰具身智能,“落地场景不清晰”“泡沫即将破裂”的言论甚嚣尘上,王光熙用耐心投资表达自己的判断。

王光熙是联想集团副总裁、联想创投管理合伙人,早在2011年就投资过提供自动化机器人工业场景解决方案的旷视科技,而在具身热潮之后,又押注星动纪元、逐际动力。

7月21日,在2025联想创投CVC创投周,我们和王光熙聊了聊他对于具身智能的看法。

在他看来,有关智能机器人长远技术方向的预判,所谓争执双方之间,其实没有太大的不同。非共识主要集中在如何操作才能获得投资收益最大化。

他说话速度不快,语气克制,但对于具身智能的发展,保持着一种技术乐观主义。根据Gartner技术成熟度曲线提供的经验,王光熙判断具身智能行业的下行期大概率会存在,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投到那些具备穿越周期潜质的企业。

当下的具身智能行业处于百花齐放的阶段,在2025联想创投CVC创投周也可见一斑。从人形机器人到复合形态机器人,从遥操手术臂到植发机器人等等,现场集结了基于不同技术、场景的项目与产品。

联想创投被投企业磅策医疗研发的植发机器人 图片:采访人提供

不过,即使观点并不收敛,联想创投投资的具身智能公司仍然有两类存在其清晰特质。

一种是在具身智能概念兴起之前已经在做机器人相关业务的存量公司,例如艾利特、云迹科技等。这类公司有客户基本盘,增加AI能力后能更快在原有场景兑现价值。

另一种则是挑战边界的AI时代原生新公司,例如飞马机器人、跨维智能、星动纪元、逐际动力等。它们往往有较强的科研团队,具备技术动态调整的能力,追求仰望星空的风险更大,但上限也可能更高。

有关具身智能行业的种种非共识与未来预判,王光熙向《智能涌现》分享了自己的看法。以下内容来自专访对话,由作者整理:

联想集团副总裁、联想创投管理合伙人王光熙 图片:采访人提供

近未来增量场景:教育、工业闭环任务

智能涌现:你在投具身智能的时候风格偏松还是偏紧?

王光熙:这要看阶段,以及对技术的预判。我们在2022年的时候开始关注具身智能,但观察了半年没有出手。当时是比较谨慎的,犹豫的点在于不确定泛化能力能否突破。

直到2023年四五月,我们在海外参加了具身智能领域的学术顶会,见了不少专家。

虽然那时候美国的具身智能创业和融资都还没起来,但我们在了解技术路径之后认为,Transformer的框架有非常大可能性改善模型在物理世界的泛化能力。所以我们就在2023年下半年连续投了好几家。

智能涌现:在你看来,在两三年后的近未来,具身智能主要会在哪些场景涌现机会?大概会达到什么量级?

王光熙:之前已经被四足或者双足机器人印证过的教育、科研赛道,依然非常有规模扩大的潜力。大模型或者世界模型等新技术会继续驱动跟硬件、具身智能相关的研究。

目前凭借教育场景,四足机器人的市场规模达到几十亿元左右。未来该领域的规模将是今天的好几倍,达到百亿级别。

智能涌现:工业是具身智能落地的好场景吗?

王光熙:刚才说教育、科研赛道会达到百亿级别,但在很多人看来规模还不够巨大。具身智能以后将进入垂直行业,工业肯定是其中之一,但到底工业场景能以多快的速度达到很大的规模,还不好说。

我们过去投过的企业中,已经有一些从工业、物流、商业、商用领域中的特定场景切入,提供产品和解决方案。不过,具身智能最后可以覆盖工业多少百分比还言之过早,毕竟这需要非常高的稳定性。

但是在已经进入的场景和环节中,具身智能、复合机器人可以通过为项目降本增效,在现有基础上实现销售量一两倍、两三倍的增加。这个机会就很大。

智能涌现:所以哪些工业场景可能会被验真?

王光熙:在过去自动化做得不太完全的领域会存在机会。比如说过去的AGV、AMR、无人叉车等,虽然可以自主完成运输,但仍在装卸、接驳等环节需要人的辅助。

具身智能就可以去掉衔接环节,从移动,上料、取料,到把成品搬运到目的地,包装,独立完成闭环工作。在这类具身智能已经开始覆盖的工作中,还是有很大机会打通端到端。

同时,过去的机器人很难通过对话理解客户意图,就会出现任务的发起、调度、分发和各个环节的衔接做不好的情况。

现在,具备 LLM(Large Language Model,大语言模型)能力的机器人可以在对话后更清楚地理解、推理用户诉求,并生成解决方案。尤其是在装上手臂之后,它可以实现无人取送物。

也就是说,在工业中找到闭环场景,就会提升智能机器人的价值。尽管这还只能替代很小比例的工人数量,但它将会促进具身智能机器人在工业场景的规模增长好几倍。

比如,现在我们被投公司中有几家无人叉车企业做得很好,但是无人叉车在叉车行业的渗透率不足百分之五,如果能达到百分之十几的渗透率,就会形成三四倍的增长。

联想创投的被投企业云迹科技,是一家具身智能概念兴起之前就已开展机器人相关业务的存量公司 图片:采访人提供

百花齐放的赛道,并非赢者通吃

智能涌现:当前具身智能领域充满非共识,你怎么看?

王光熙:现在正处于百花齐放的阶段,技术、对未来演进方向的预判等,都没有收敛,还处于变数多、非常动态的阶段。

即便有些观点可能会形成共识,但这不解决什么问题。比如数据的获取是个瓶颈,这是有共识的客观现实,但每个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不一样。再比如说,很多人认为VLA是共识,但不同团队训练出的VLA模型差异也很大。

有共识不代表能在技术实现上达到一样的能力、进展、水准。

智能涌现:所以你倾向于投怎样的团队?

王光熙:现在,科研方法的迭代速度非常快,比过去几个时代的革新还要快好几倍。在这样的节奏中,一旦某个方法得到了印证或者一定程度的收敛,作为创业公司,不管这和自己原来做的方法是否一样,都必须有快速追上的能力。

现阶段不可能说某个技术路径一定是最佳、最合理的,必须非常动态。所以具体的方向并不是最重要的。

这也解释了我们为什么投资了一些有科学家背景的团队。这一批AI领域的原生科学家,虽然在不同路径上各有所长,但有能力互相理解、吸收彼此的技术特长。相当强的学术技术和产业化功底,使他们有能力快速跟上最前沿的变化。

智能涌现:从团队组合的角度来讲,哪种类型的团队更好一些?

王光熙:不同轮次涌现出来的企业在画像上有所不同。目前会有几种类型的具身智能创业者,有年轻教授团队,有自动驾驶背景团队,还有大厂、大疆等企业出来的团队。

这些人的基因和成功的长板不太一样。我一直认为,投早期的的科技企业一定要找到长板足够长的。

当然他们也要有能弥补短板的能力,比如通过联创、搭档等补足,或者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和开放度,愿意配合投资人把短板补上。具有以上特质的是我认为比较好的创业者。

回到具身智能领域,可以看到不同的团队所具有的长板并不一样,但都很有价值。比如有的是AI算法能力很强;有的是做过制造,擅长本体研发;或者是在自动驾驶领域摸爬滚打过,积累了对具身大赛道有一定借鉴意义的创业经验和人脉资源。

所以,这个赛道不像过去的互联网一样赢者通吃的,各个方面排在前列的团队或许都有属于自己的机会。对于这种比较多元的领域来说,不太能够只赌一家或者一个类型的企业,押中万里挑一的几率很难。

智能涌现:目前并不是每家具身智能公司都擅长做大脑,你认为这部分需要“补课”吗?

王光熙:每个人都要补课,总要补自己的短板,尤其是存量公司需要考虑如何把AI赋能做好。比如我们投的一家公司,原来做核心部件增长非常快,机器人也展现了非常强本体的能力,但是以前的长板并不在大脑。

不过,什么时候补、以什么方式补,不同团队有不同的判断。

在这个问题上,一部分人认为,等技术到一定成熟度的时候再把大脑的能力加上;另一些人则坚持站在大脑发展的最前沿。

而且所谓“把大脑补上”,也跟不同产品本身的方向和场景相关。我们的被投公司维他动力在研发陪伴机器人,很可能不需要手部操作,也就不需要特别强的“大脑”能力。

我觉得先要把自主导航、自主行动、自主交互这些事做得很好,至于不同的场景下,对于泛化大脑要怎么补会有不同策略。

在王光熙看来,具身智能领域将是百花齐放的,会涌现不同形态的机器人 图片:采访人提供

找到自己价值的公司可以穿越“泡沫”周期

智能涌现:在具身智能这个领域,你认为今年会有哪些比较重要的节点型事件或者现象?

王光熙:也许今年或者明年会发生一些IPO。上市是一个很好的节点,企业作为二级市场公司,确实可以获得很多额外的竞争优势。

我们的被投企业里,除了做人形机器人的AI原生新公司,也有在具身智能概念兴起之前,已经在做机器人相关业务的存量公司。存量公司在增加AI能力之后,通过做复合形态机器人,可能比纯人形机器人更快登陆资本市场。

总体而言,未来一两年,不管新公司还是老公司,会有一些通过IPO达到做具身智能的新起点,这会对产业格局有一定影响。

智能涌现:在具身智能领域,你投过存量企业,现在也投增量企业(新的具身智能公司),我相信你的Benchmark(对项目的判断标准/评估门槛)一定非常高。现在你如何去评定投不投一家企业?

王光熙:在这个赛道,我们现在已经有30多家被投企业,不同类型的都已经有布局。

后面再出手会考虑两种情况。一是目前已经投的30多家企业,后面还是会持续关注。这个逻辑很简单,本身就看好的企业如果在融资上很活跃,我们也考虑参与。

但是作为老股东,会判断这些企业真实的进展,比如我们对企业真实进展的预估和市场对企业发展的预估相比是更快还是更慢。如果我们认为真实进展是更快的、超市场平均预期的,且估值在合理水平,那我们就可能加注。

另外,如果涉及新企业的投资,我们确实就会比较谨慎。

尽管具身智能行业现在还处于早期,但也不要低估融资状态和市场状态对不同阶段企业的影响。说白了,新企业如果后发很多,在资金、市场资源、产业背书和人才的争夺上都吃亏。

所以,如果一家做人形具身智能的新公司没有显现出更前沿、更可行的技术倾向,就会承担很大的追赶风险。我们在评估的时候就会比较谨慎。

但是,我认为这个市场还很大,在具身智能的上下游,包括做垂类、上游核心部件等领域,仍然有空间。因为大家生产都还没有上量,这方面还存在充分的机会。

智能涌现:有的投资人觉得具身智能现在的发展没有期待中的那么顺利,您怎么看?

王光熙:这其实是对于“拐点在哪”的判断。

从马斯克做自动驾驶的例子来看,虽然有十多年的布局,但真正技术层面有所突破并形成大规模的拓展,也就在后面两三年的时间。

一些投资人刚投完具身智能两三年,发现拐点的到来没有想象的那么快,觉得之前的时间点投得有点早。

但实际上现在大模型的能力有所突破之后,很多人更倾向于认为原来远期的信仰变得更清晰了。所以能看到近期在具身智能上的投资又变大了。

智能涌现:一些投资人认为具身智能赛道当前有很大泡沫,并且也有泡沫马上就要破了的说法,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王光熙:Gartner咨询公司的技术成熟度曲线在1995年就提出了,可以看到很多技术的发展情况都有一个形状类似的换位期。过程大概是一开始人们会很乐观,但在过了期望值最高点时大家发现新技术的兑现并没有那么容易,于是预期下行,来到低点。

但是拉长时间线来看,在短期的起伏过后,一些技术方向的价值最终是可以被验证的,然后认知回归成熟。

这是人性和社会性的曲线,但是对于长远技术方向的预判,所谓争执双方之间,其实没有太大的不同。

只是有些投资人愿意炒波段,一些很成功的投资人会从投资角度不带感情地低买高卖。短期的市场泡沫破裂后,剩下的都是更靠谱的公司,估值也更合理。所以这部分投资人倾向于在这个确定性更高、风险释放的时间点入局。

但也有一些投资人,认为看好就应该长线持有。

类似的情况大概率也会具身智能领域发生。

“泡沫破裂”存在两种风险。一种是整个具身智能行业整体向好,但是部分公司因为估值过高存在“泡沫”。 这些公司如何靠自己业务实现商业落地,是比较大的挑战。

另一种情况是,技术最终兑现了,但周期过长。比如30年后具身智能领域大爆发,但是因为时间太久,基金也没了,基金的GP也退休了。

我相信会有一批企业最后会在这个“泡沫破裂”期中存活下来,尤其在下行阶段穿越周期,持续地进步、迭代和发展。

从联想创投自身的投资情况来看,我们既投资了存量公司,也有增量公司。

存量公司有营收基本盘。新公司虽然要靠融资,但有一些也很“接地气”,关注真实场景的需求,比如,我们投资的星动纪元,虽然研发双足机器人,但也会研发轮盘机器人,从而更快实现商业落地。

以上两者的路径不同,但简而言之,即使有泡沫周期,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定位的企业也很可能顺利穿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