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牛文章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辽宁义勇军精神铸就国歌魂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8 07:42:00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国歌墙。资料图片

赵杰。 受访者供图

白山黑水间,一曲国魂曾在此孕育。

当《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在每个庄严时刻响彻云霄,那血脉贲张的“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其精神烙印早已深深地镌刻在辽宁大地。这里,不仅是“国歌素材地”,更是民族危亡之际,无数血肉之躯在此用呐喊与抗争谱写出时代最强音。

今起,辽沈晚报推出特别策划“国歌‘辽’亮”系列报道。记者将循着历史的脉络,在辽宁的城市肌理中,去捕捉那散落在时光深处的铿锵回响。那些曾响彻战场的誓词、军歌、血书,那些浸润着血与火的呐喊,正是田汉笔下词句、聂耳胸中旋律,最滚烫的原始矿藏。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国歌诞生前夜,辽宁如何以惊雷般的怒吼,为整个民族的战歌提供了最深沉、最澎湃的底音。

2017年1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十四年抗战”写进教科书并非偶然,各界专家学者为“十四年抗战”观点的确认努力了30多年,而辽宁省政协为求证这一史实更是倾注了无数的心血。“从本质上确定辽宁抗日义勇军的抗战史,确立辽宁义勇军与《义勇军进行曲》关系研究,就是在支撑中华民族抗战十四年观”,曾任辽宁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顾问、辽宁省人民政府参事、辽宁省政协机关巡视员的赵杰告诉记者。赵杰在政协从事文史工作30多年,是名副其实的“老政协”“老文史”,更是辽宁省政协探寻“十四年抗战”始末的亲历者和见证人。

“1998年,政协辽宁省第八届委员会用一届五年时间,围绕‘义勇军——义勇军进行曲——国歌’的渊源关系这一课题,组织省、市、县(区)三级政协委员、史学界人士联合对分布在全省各地的58路抗日义勇军斗争遗址、遗迹进行一次全面视察。”这份留存于“政协辽宁省委员会办公厅送阅件第6期”的珍贵记录,揭开了系统性论证国歌辽宁渊源的序幕。

在赵杰等人的推动下,这项工作的核心目的明确:“切实保护并充分发掘这一宝贵的精神资源”,并支撑一个重大历史论断——中国抗日战争始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历时十四年。

辽宁政协此举绝非突发奇想。毛泽东早在《论联合政府》中明确指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曲折的道路上发展起来的,这个战争,还是在1931年就开始了。”然而,十四年抗战史观长期未获充分重视。辽宁政协文史工作敏锐地抓住了“义勇军”这一关键纽带。赵杰深刻认识到,东北沦陷十四年,亦是东北人民不屈抗争的十四年。其中,辽宁义勇军以血肉之躯首举义旗,其救国军、自卫军、大刀队等英勇事迹,正是《义勇军进行曲》精神内核与词曲架构的直接源泉。

论证工作严谨而系统。1998年6月,辽宁省政协文史委组织省内史学界专家、学者在沈阳市和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两地,就辽宁抗日义勇军在抗日斗争中的地位进行了研讨、论证。同年8月,辽宁省政协文史委组织政协委员,邀请专家、学者与沈阳、锦州、葫芦岛三市政协联合,对其抗日义勇军战斗、活动的遗址遗迹进行视察调研。

随后五年,在省政协统一部署下,全省三级政协联动,委员与史学家足迹遍及沈阳、锦州、葫芦岛、抚顺、本溪、丹东、铁岭、朝阳等地,视察近百处义勇军战斗遗址遗迹。他们寻访亲历者,抢救“三亲”(亲历、亲见、亲闻)史料。这些扎实工作,为“国歌墙”提案的诞生与十四年抗战史观最终成为国家共识奠定了坚实的史实基础。

2015年,辽宁省政府参事室组织人员对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发端缘起于辽宁进行省内外调研考证。赵杰任调研组组长,调研组就辽宁抗战孕育并奠基了国歌的相关问题,先后赴6市、10个县区,进行实地考察,召开座谈会,形成了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源起辽宁的考证与弘扬辽宁抗战史的建议。

国歌墙的提案、落成与时代回响

在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一面特殊的墙体承载着中华民族最激昂的旋律。“国歌墙”静默矗立,其上镌刻的《义勇军进行曲》词谱,不仅指向1935年银幕上的诞生,更深深扎根于辽沈大地血火交织的十四年抗战烽烟。它无声诉说着辽宁——特别是沈阳作为国歌精神血脉所系的厚重历史,成为辽宁政协人赵杰及其同仁数十年孜孜以求、以文史证国魂的具象丰碑。

基于多年扎实的视察研究与史料论证,一个凝聚共识的构想逐渐成熟。2000年,在辽宁省政协八届三次全委会上,赵杰、吴成槐、艾鸿举、杜凤宝等9名政协委员,郑重提交了《关于在“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建立“国歌墙”,提高精神文明水平的建议》提案。沈阳政协文史委员会也曾提交相应的提案。这份凝聚了全省政协文史工作者心血的提案,因其重大的历史与现实意义,在众多提案中脱颖而出,被评为优秀提案并获得表彰。

在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下,“国歌墙”项目迅速推进。2001年,时值九一八事变爆发70周年暨义勇军创建70周年,“国歌墙”在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庄严落成,成为一个极具分量的特殊纪念。落成当年,即引发全国性关注,成为重要的文化事件。

正如赵杰所阐释,“国歌墙”的建立,标志着“对辽宁义勇军和辽宁人民抗战的肯定,是对十四年抗战的充分认可”。它使沈阳这座英雄城市,拥有了一个铭刻国歌诞生精神源头的永恒坐标,无声诉说着“起来”“前进”的呐喊最初源自何方。

辽宁大地共同孕育的国歌血脉

“国歌墙”矗立于沈阳,但其精神根系却遍布辽宁大地。赵杰表示,全省政协系统持续多年的视察研究清晰表明,《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并非源自单一地点,其词曲架构与激昂旋律,深深植根于风起云涌的辽宁义勇军抗战实践及其产生的众多军歌、民谣之中。尽管省内多地对其具体缘起存在探讨(如锦州、抚顺、本溪桓仁等地均提出相关依据),但共识高度统一:国歌精神与旋律孕育于辽宁义勇军的烽火硝烟。

锦州市强调,1931年后这里一度成为东北抗日指挥中心之一。黄显声在此组织义勇军达二十余路,相关战斗(如围攻北镇、五台子大捷)及产生的《义勇军誓词歌》被视为国歌雏形。朝阳市建平县则提供了聂耳1933年亲赴热河前线(今属朝阳)慰问义勇军的珍贵线索。聂耳在当地亲耳聆听义勇军战士高唱《义勇军誓词歌》(歌词含“起来!起来,不愿做亡国奴的人们”),并得到歌词宣传单,为其创作提供了“最直接、最真切的基础”。绥中县民间纪念馆资料则显示,田汉曾到义勇军活动的长城脚下慰问,歌词中“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意象可能源于此。

抚顺市及清原满族自治县、新宾满族自治县考证提出,1931年10月,孙铭武等人在清原大苏河乡成立“血盟救国军”时所唱的《军歌》,其词曲结构与精神内核与国歌高度一致:“起来,不愿做亡国奴的人们。用我们的血肉,唤起全国民众……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起来,起来。”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则依据辽宁民众自卫军总司令唐聚伍1932年发布的《告武装同志书》(内含“团结起来”“不畏炮火……冒弹雨直进”等语句),以及唐聚伍在武汉曾向国歌词作者田汉介绍辽东义勇军及《军歌》的情况,强调桓仁是国歌的重要原创素材地。

此外,在沈阳、铁岭、盘锦等地,同样流传着不同版本的抗日义勇军军歌和民谣,它们共同构成了《义勇军进行曲》创作的丰厚土壤。

赵杰对此有着清醒而包容的认识:“尽管我省各地在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源起之地上颇有疑义,但是对于国歌源起于辽宁义勇军抗战和辽宁抗日义勇军军歌的认知观点一致、理由充分、论证翔实。”他强调,正是“风起云涌的辽宁义勇军救亡图存的抗战精神与辉映千秋的业绩,孕育并奠基了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架构和旋律”,成为其取之不尽的源泉。同时,他也客观指出,国歌的诞生也融合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及创作者的智慧。

当激昂的国歌在赛场、在庆典、在每个庄严时刻奏响,那旋律中奔涌的,是辽宁义勇军不屈的忠魂与热血,是赵杰等一代代辽宁政协人以史料为凿、以责任为锤,在沈阳、在辽宁大地上精心镌刻的民族记忆丰碑。国歌之声不息,辽宁的赤子丹心与历史贡献,便永远在这旋律中激荡回响。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张铂 首席记者 孙泽锋采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