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牛文章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一位新农人的田园生涯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1 08:27:00    

通讯员 彭红玉

初夏时节,我们采风团一行来到了嘉鱼县陆溪镇铜山村。这里有一位远近闻名的新农人,他凭着对农业的赤诚与执着,以青春为笔,以热血为墨,奋力书写着现代农业的崭新篇章,带领乡亲们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阔步前行,成为嘉鱼县推动乡村发展中的典范。

他,就是嘉鱼县陆溪镇铜山村的新农人任毅。在任毅的农业基地,我们见到了这位中等身材,皮肤黝黑的小伙子。他站在一辆老式面包车旁,笑容可掬地招呼我们:“欢迎来到铜山村”。

返乡逐梦,开启农业新征程

2017年,任毅告别城市的繁华和喧嚣,带着老婆和孩子毅然决然地回到了养育他的铜山村。

那时的乡村,一如“空心村”。虽有着宁静迷人的田园风光,可农业生产方式却相对滞后,效率不高,种地之人更是少之又少,许多田地空置、荒芜。这种现状也让敏锐的任毅洞察到了乡村未来发展中蕴藏的巨大潜力。

回到家乡后,他并未急于求成,而是全身心投入到农业技术的钻研中。他四处奔波参加各类培训课程,虚心向农业专家请教,还借助网络广泛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农业理念与种植技术,为开启农业新征程夯实基础。

科技赋能,提升农业生产效能

过去,种植水稻,从播种、插秧,到收割、烘干,每个环节都靠人力手工来完成,不仅效率低下,还容易受天气、农时等因素影响。

再也不能用传统的那套来进行农业耕种了。任毅率先在铜山村实行全程机械化技术在农业种植上的应用。比如,在播种环节,机械化育秧设备能精准控制播种量和间距,培育出的秧苗整齐健壮,为高产打下基础。插秧时,高速插秧机快速作业,一天就能完成几十亩田地的插秧任务,效率比人工插秧提高数倍,且插秧深度和间距均匀,更利于秧苗的生长。

现代化设备的引入,为农业生产注入了科技活力。双季稻(再生稻)的亩产量大幅提高,第一季产量稳定增长,第二季再生稻产量也十分可观,两季合计,每亩增产可达数百斤。

付出就有回报,农田生产效率显著提升,农产品质量也实现了质的飞跃。任毅种植的谷物颗粒饱满,蒸煮后口感鲜美。养殖的小龙虾个头硕大,肉质鲜嫩弹牙,在市场上备受青睐。

合作共赢,带领乡亲共同致富

为让更多乡亲共享现代农业发展的红利,任毅牵头成立了嘉鱼县任毅服务专业合作社,采用“合作社 + 基地 + 农户”的紧密合作模式,与乡亲们携手共进。

合作社统一采购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有效降低采购成本,为农户节省开支,并确保农户用上优质放心的农资产品。 技术指导是合作社的核心服务内容。任毅定期组织农业技术培训,邀请业内专家为农户深入浅出地讲解种植、养殖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知识。他还时常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户提供现场指导。曾有一位农户发现自家小龙虾出现异常状况,心急如焚地向任毅求助。任毅闻讯,立刻放下手头工作,火速赶到农户家中。他仔细观察小龙虾症状,凭借丰富的经验精准分析病因,指导农户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经过几天悉心照料,小龙虾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农产品包销机制更是给农户吃下“定心丸”。以往,农户最担心的是农产品销售难题,辛苦劳作一年,若农产品滞销,所有心血便付诸东流。如今,合作社与多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和经销商建立了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统一收购农户农产品,彻底解除了农户的后顾之忧。

多元发展,构建农业产业体系

嘉鱼县任毅服务专业合作社以谷物种植为主导,小龙虾养殖为特色,同时拓展莲藕种植和四大家鱼养殖定,构建起多元化发展模式。

在谷物种植方面,任毅精心引进优质品种,并运用科学种植方法,大幅提高谷物产量与品质。他种植的大米,口感软糯香甜,营养丰富,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小龙虾养殖是合作社的一大亮点产业。他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水资源优势,打造标准化小龙虾养殖基地,并采用天然饵料喂养,全力保障小龙虾的品质与口感。每年小龙虾上市时节,基地里一片繁忙景象,养殖户们的小龙虾,都被收购一空。

与此同时,任毅还创新采用小龙虾池塘套养鳜鱼模式,实现“一水双收”。小龙虾养殖周期短、繁殖快,是套养的基础。每年3月份开始投放虾苗,同时在池塘中培育螺蛳、轮虫等天然饵料生物。一个月后,开始投放鳜鱼苗。鳜鱼属肉食性鱼类,以池塘中自然繁殖的野杂鱼、生长不良的小龙虾为食,既减少了小龙虾密度,避免过度拥挤,又降低鳜鱼养殖成本。两者结合使亩均收益提升至两万元左右,较单一养殖小龙虾增收超60%。任毅这一创新创业之举,成为了乡村农业发展中极具推广价值的生态养殖模式。

成果斐然,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历经多年拼搏,嘉鱼县任毅服务专业合作社成绩斐然。2024年,合作社产值突破200万元,实现销售收入190余万元,带动周边20位农户就业,使周边农户平均年收入增加5000元。

在任毅的引领下,铜山村的农业面貌焕然一新。曾经荒芜的土地变身生机勃勃的农田,村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任毅的成功,不仅为当地农业发展树立了标杆,还吸引了众多年轻人返乡投身农业事业。不少村民发自内心的称赞:如今的铜山村,早已今非昔比,处处藏黄金,这么美的乡村,又有谁会舍得离开呢!

问起对未来的规划,他不无自信地告诉笔者:“我坚信,只要我们持之以恒,乡村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彭红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