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风暴下的湾区,紧抓机遇 | 记者手记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30 19:10:00
4月29日,“机遇湾区”“机遇香港”“机遇澳门”主题采访活动在珠海圆满落幕。7天的采访中,百余名媒体记者横跨深圳、香港、澳门、珠海四城,深入体会粤港澳大湾区活力满满的发展现状,也纷纷关心美国的无理关税对这片中国科技贸易高地有何影响。
深圳:“机器人谷”新概念爆火出圈
在深圳站,“机器人谷”无疑是所有媒体关注的焦点,多个“网红”机器人霸屏各大媒体报道版面。在我的报道中,“来了就是深圳人,包括机器人”这句话,一路上也被大家多次提起。
作为中国科技含量最浓、发展最领先的地区之一,我们的技术会否在美西方的“围剿”中受到影响,是媒体们很关注的话题。而多家企业都信心满满告诉我们,“卡脖子”不存在,甚至有能力“反卡脖子”。
香港:做足充分准备 一切稳定如常
在香港站,针对关税影响,“稳定”“正常”“影响有限”是我们反复听到的回应。
比如香港金管局副总裁陈维民对我们说,香港金融市场虽受国际局势波及,但运作还是很正常的。港元货币市场在流动性上还是非常充足,汇率也保持稳定,甚至近期港元对美元的汇率还稍微走强了一些,另外整个银行体系的运转也非常畅顺。

香港金管局副总裁陈维民
香港兰桂坊集团主席盛智文则直言,特朗普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发起关税战,伤害更大的是美国自己,因为美国更依赖中国商品,而中国并不那么依赖美国市场。
这一点,香港贸易发展局研究总监范婉儿也给出了数据支撑。她告诉我们,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对美国的出口占比,分别只有14.8%和6.5%,其中香港对美国的出口只有大约一半会被加征关税,也就是说香港整体出口只有约3%会受影响,所以整个贸易市场都还蛮淡定的。

香港兰桂坊集团主席盛智文接受直新闻等媒体采访。
另外,香港大学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总监李成表示,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不仅伤害到美国的经济,也伤害到美国的信誉。比如现在很多美国的盟友都和它产生了矛盾,转而寻求加强与中国合作。
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陈国基则批评道,美国对身为自由港的香港加征关税是违反逻辑、荒谬至极的。但他同时认为,关税战给香港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会带来机遇,关税战会使全球的资金重新配置,香港是全球第一的自由经济体,可以把握好世界各国需要分散地区风险的大趋势,吸引外国的企业和资金来到香港。
总体而言,在香港,从政府到商界业界,再到学术界,都一致认为关税战是无理的、荒谬的,而中国有足够的信心和底气,更有实力和智慧,应对接下来的各种挑战。
澳门:抓住机遇 求新求变
在澳门站的第一个行程,我们见到了澳门特区行政长官岑浩辉。他对我们说,关税战对澳门的影响是间接的,因为澳门是一个高度依赖旅游业的微型经济体。但是,自从经历过疫情的重创后,澳门早已经决定转型,要让经济多元起来,联动粤港澳大湾区资源,让澳门打破旅游博彩的单一标签。
所以这一次,我们了解到了澳门的另一面,它在人才培养、医学科研等方面,都大有发展空间。比如澳门转化医学中心,利用人工智能构建中医药的大数据,然后建立一套可靠、多元、精准的标准,得到国际认可,以此将“中华瑰宝”中医药顺利推行出海。
珠海:优势互补 无惧挑战
在珠海站,我们探访了包括格力电器、纳斯达、云洲智能等各领域头部企业。他们都表示,中国在技术上已经实现全链条自主,在产品上又具有更高的性价比,所以在国际贸易上拥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
虽然美国的无理打压手段花样百出,会对企业造成一定影响,但他们不是只有美国这一个市场,接下来,包括东盟、中东、东南亚乃至非洲等地区,都将成为多元市场开拓的重点,这是一个重大机遇。因此,纳斯达董事兼副总裁张剑洲直言,建议国家奋起反击,打赢才有生存空间,跪地求饶没有用。
坐在返程的车上,我想起一位学者的评论:历史经验表明,真正的大国崛起从来不是靠被动防御实现的。从蛇口工业区开山炮到粤港澳大湾区扬帆起航,中国始终在开放中淬炼竞争力。当旧有的全球化模式遭遇挑战,大湾区正以制度创新重绘世界地图:这里不仅是地理空间的连接,更是规则体系的衔接;不仅是要素流动的枢纽,更是价值创造的源头。在这片热土上,中国正在书写新时代的开放宣言——真正的经济韧性,来自于对全球生产要素的整合能力;最强的反制武器,永远是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湾区人,无惧风浪,因为“杀不死你的,终将使你更强大”。
作者丨陈佩瑶
摄像丨杨振东
剪辑丨向海荣、李亮、钟倩薇、陈丽敏、黎子源、刘泽元、李晓然、郭雨露、教雪岩、朱兰静、黄家驹、刘雨轩、陈依露、孙树君、张佩珊、尹恒源、李可歆
排版丨盘思仪
编辑丨赖晨璐
审校丨杨颖
监制丨杨勇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