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牛文章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陈金棠回忆岳山造林:青春汗水铸就万亩林海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7 01:05:00    

“水平撩壕环山走,七尺距离一条沟,沟深一尺宽尺五,取上表土填满沟……”每当唱起这首熟悉的《撩壕垦地歌》,70多岁的陈金棠老人总会眼神发亮。作为1974年岳山造林的亲历者,这位曾来自大坑山的青年民兵,用布满老茧的双手抚摸着泛黄的老照片,将那段用青春和汗水书写的造林史诗缓缓道来。

披星戴月战深山:艰苦中绽放的青春之花

1974年深秋,怀集西北部的岳山群峰间,来了一群平均年龄不到20岁的青年民兵。他们背着锄头、镰刀,带着仅够御寒的粗布衣裳,在寒风中搭起茅草厂棚,拉开岳山造林大会战的序幕。

广州美院教授林丰俗当年的速写《大坑山工棚》。记录了大坑山民兵团指挥所所在地及其造林民兵居住的简陋窝棚。 受访者 供图

“每天一斤大米,两顿清水煮青菜,连油腥味也很难闻到。”陈金棠记得,青年民兵们早出晚归,披星戴月穿梭在深山里。午饭是揣在怀里的冷饭团,扛到山上就着山风咽下;双手磨得起泡、开裂,就用医用胶布缠上继续干;晚上挤在刚好伸到一人深的木条床上,盖着单薄的棉被,靠生火堆取暖抵御10度以下的严寒。

最磨人的是挖撩壕:“规定每天至少挖25-28米,沟深一尺、宽尺五,七尺距离一条沟,差一丁点儿都不行。”技术人员拿着尺子逐个检查,青年民兵们就跟着《撩壕歌》的节奏挥锄头——这首歌成了所有人的“工作指南”,人人会唱,人人照做。有的人手劲大,一天能挖28米,被大家称为“撩壕能手”;女民兵们不输男同志,扛着50多斤的杉树苗,沿着两公里左右的山路往上爬,足足要走四十分钟的路程,汗水很快便湿透衣裳。

造林民兵挥锄开挖撩壕。方权裕 摄 受访者 供图

可没人喊苦。“白天在山上挖撩壕、种树;晚上围着火堆唱《南泥湾》,公社武装部部长扛着红旗带头喊号子,歌声能传遍整个山谷。”陈金棠还笑着说:“那时候年轻,心里揣着一股劲,觉得比在生产队干活还开心,甚至嫌造林时间太短,想多干几个月。”

科学造林破常规:严寒里创造的绿色奇迹

岳山造林的传奇,不仅在于“敢吃苦”更在于“敢创新”。按常规,杉树造林该在次年2月进行,可这次大会战却选在11月大寒前后。“很多人说这是‘反季节’,但我们是靠科学说话。”陈金棠解释,技术人员反复测算:低温阴雨天气下,15-27度的气温最适合树苗扎根,只要抓住短暂的温暖窗口期种植,成活率能突破常规。

为了这“科学造林”的目标,青年民兵们分秒必争。挖撩壕时,他们严格按“一尺深、尺五宽、七尺距”的标准,先将板结的里土挖出放在一边,再将带有丰富腐殖质的疏松表土回填入沟,为树苗铺就长根的“温床”;运苗时,先将杉树苗的根须糊上黄泥浆,为了让黄泥浆包裹根系后的杉树苗尽快送到山上,保持根系鲜活,民兵坚持40分钟山路不歇脚;种植时,两人一组配合,两米间距精准丈量,一棵树苗栽种不到五分钟,却凝聚着无数细节考量。

造林民兵正在种植杉苗。方权裕 摄 受访者 供图

“当时技术人员、工地医生、指挥所的领导都要上山,与造林民兵一起挖壕种杉,保证人力、技术、质量三到位。有此基础,两年大会战种下的3.5万多亩杉树苗成活率高达98%。这在当时是不敢想的奇迹!我们用事实证明,大寒前后也能种出好林子。”陈金棠骄傲地说。

扛着步枪上山巡逻护林的青年民兵。方权裕 摄 受访者 供图

精神之树常青:从林海延伸的传承之路

68天顶风冒雨,1.5万多亩荒山变林海,6公里公路蜿蜒山间——1975年1月,第一年的岳山造林大会战落幕,青年民兵们带着满身泥土回到生产队,却把“艰苦奋斗、科学务实、团结协作”的精神留了下来。

此后,岳山造林的经验在怀集全县推广,每个公社都建起撩壕造林基地;怀集杉木供应量一度占广东全省的五分之一,成为国家木材供应的重要支柱。而陈金棠,从留在岳山林场护林,到调往县林业局、坳仔镇林业站,一辈子与林业为伴,他激动地说:“是岳山改变了我的人生,这片林里有我们的青春,更有不能丢的精神。”

陈金棠当年战斗过的岳山,现在是10余万亩面积的连绵林海。许庆彬 摄 受访者 供图

如今,岳山的杉树已历经二代、三代更新,当年的青年民兵也已满头华发,但那首《撩壕歌》仍在山谷间回荡。正如陈金棠所说:“我们种的是树,更是精神的种子。只要这股劲还在,就永远有新的林海在脚下生长。”

口述:陈金棠

整理:谭上洲 蔡美珍 刘亮 唐锦洪

【作者】 刘亮;唐锦洪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