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一区多个“空心村”拟并入邻村,此前四川曾通过区划调整减少近2万个建制村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8 09:24:00
今年4月份以来,在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一场关于优化村级资源配置的改革正在悄然开展。
4月8日,淮安区人民政府官网发布了一则其下属乡镇施河镇人民政府关于征求《施河镇郭庄村及条龙村规模调整方案》意见的公告。方案中提到,为优化村级资源配置,根据省、市关于村级规模调整的工作要求,施河镇结合实际情况,拟撤销郭庄村村委会,将其并入条龙村村委会。从其措辞不难看出,优化村级资源配置的行动或许并不限于淮安区。
一场改革的序幕似乎已经拉开。

淮安区下辖多个街道(乡镇)发布村规模调整方案公告。
人口规模有限、发展资源分散,江苏一区多个“空心村”拟并入邻村
此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淮安区下辖多个街道(乡镇)发布村规模调整方案公告,拟将多个“空心村”并入邻村。
钦工镇拟撤销五里庄村,将原五里庄村并入镇西村;
石塘镇拟撤销郭湾村村委会,拟将其并入祁大庄村村委会;
车桥镇拟将车桥居委会和万寿村撤销,将原车桥居委会并入车北村、原万寿村并入孙楼村;
平桥镇拟将现杨柳村村民委员会、李前村村民委员会撤销,将原杨柳村范围并入平桥社区、原李前村范围并入九洞村;
朱桥镇拟将祁兴村、蒋庄村和桃园村撤销,将原祁兴村并入孙杨村、原蒋庄村并入周庄村、原桃园村并入洼圩村;
漕运镇拟将新庄村村民委员会、后管圩村村民委员会、袁庄村村民委员会、花元村村民委员会撤销,将原新庄村范围并入沙滩村、原后管圩村范围并入联盟村、原袁庄村范围并入平河村、原花元村范围并入祁庄村。
记者注意到,上述调整方案征求意见的公告里均提到,被撤销的村属于“空心村”范畴,辖区面积较小、人口规模有限,发展资源分散,受限于自身体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而在4月28日,山阳街道办事处发布了《山阳街道撤销颜刘村及孔周村规模调整的方案》的公示。方案中明确提到,根据区级区划调整口径,户数小于500户或常住人口小于1000人的村,属于“空心村”,需给予调整合并。
据方案中信息显示,孔周村原户籍户数595户,户籍人口2456人,因2025年入海道二期工程移民搬迁,现户籍户数559户,常住人口1220人;颜刘村原户籍户数460户,户籍人口1878人,常住人口1221人。
颜刘村属于“空心村”范畴,且与孔周村地理位置相邻。因此,撤销颜刘村委会,将原颜刘村委会并入孔周村委会,合并后村委会名称为“孔刘村村民委员会”。
同时,上述方案还对两村合并后的益处进行了说明:合并后,更有利于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将颜刘村并入孔周村后,可以有利于优势资源合理配置和利用;更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建设,合并后,有利于人群向管辖区域集中,进一步优化村级管理;更有利于服务管理水平提升,村“两委”、普通员额集中办公,管辖面积相对集中,特别是农田水利设施管理、村民服务等方面,更便于集中开展管理。
其他街道和乡镇发布的调整方案类似,均提到了大致相似的理由和合并后带来的好处。
如平桥镇在调整方案中提到,杨柳村常住人口仅为420人,李前村常住人口仅为347人,辖区面积较小、人口规模有限,发展资源分散,杨柳村紧邻平桥社区、李前村紧邻九洞村,在地理位置、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具备与平桥社区、九洞村一体化发展的优势。
为更好地发挥地理位置优势,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决定将杨柳村范围并入平桥社区、李前村范围并入九洞村。合并后,更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可以对原本闲置分散的土地、资金、基础设施等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和优化。同时,也有助于打造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的乡村环境。更有利于优化农田灌溉系统。可依据整体农田布局,对灌溉系统进行统一规划与改造,重新设计渠道,大幅提升灌溉精准度与效率。同时,能更好地协调各方资源,解决灌溉系统建设中资金筹集等难题。更有利于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可以整合各自的优势产业,形成规模效应,打造产业集群,吸引更多的投资和项目,增加集体收入。
改革已有先例,四川省曾镇村“多合一”减掉四成建制村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飞速发展,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人口流动愈发频繁,“空心村”现象日益突出。目前,全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7.00%,这意味着全国人口中每3人中就有2人常住在城镇。
此前,记者走访多地的农村发现,劳动力外流、宅基地荒废、农房闲置的情况较为普遍。农业农村部抽样调查数据也显示,2019年全国农村的宅基地闲置率为18.1%。相关话题更是多次登上热搜,引发热议。
上述石塘镇发布的调整方案中提到的调整理由,也印证了这一点。
方案中专门提到了“空心村”资源与经济发展困境:由于年轻劳动力的缺失,出现农田耕地被闲置,社会治理难度增加,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等弊端。目前,郭湾村总户籍数761户,户籍人口3193人,因为人口外流、征地拆迁等原因,现常住户数330户,常住人口628人,流失率高达80%;祁大庄村总户籍数438户,户籍人口1717人,因人口外流等原因,现常住人口538人,流失率高达69%。郭湾村、祁大庄村两村空心化均较为严重,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缺乏动力,农民增收困难。
同时,“空心村”导致公共服务欠缺。人口大量外流造成公共设施的闲置,加剧农村公共设施维护和公共服务供给的难度。近年来,郭湾村、祁大庄村人口密度和规模不断下降,公共服务设施因“分散不经济”而难以提供,公共基础设施老化较为严重,养护维修不及时。同时,两村村干部后备力量储备不足,需调配人员力量,从“两委”换届人员配备角度考虑,需统筹人员使用。
合并村能够促进集体经济增收,将原郭湾村范围并入祁大庄村后,通过资源整合、集中办公等方式,管辖面积集中,便于集中开展管理,提升服务水平。进一步盘活村集体土地资源、闲置资产等,加强农业、种植业的集约化,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村庄空心化,大量劳动力外流、宅基地闲置,成为了制约广大农村发展的普遍难题。
为缓解这一问题,近年来,从中央到省级层面均出台了不少政策。各地也在不断探索,试图吸引更多人回到农村、来到农村,这一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操作性和可复制性较强的典型案例,给村庄带来新活力,也成为了带动村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
记者注意到,早在2019年,四川省曾启动实施了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这是近年来四川部署开展的涉及最广泛、群众最关注、影响最深远的重大基础性改革之一。
由于历史原因,四川乡镇数量曾多达4610个,居全国首位,相当于排在第二和第三位两个省份的总和;建制村数量多达4.54万个,大大高于人口、面积和经济总量相近的省份。
从2019年10月开始,四川省分两批次开展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接续推进村级建制调整改革。
据当地媒体于2021年6月的报道,经过改革,四川全省乡镇(街道)从4610个减至3101个,减少1509个、减幅达32.7%;建制村从45447个减至26369个,减少19078个、减幅达41.98%,社区及村民小组也进行了相应调整。
至于改革成效,当地媒体曾如此报道:改革前,四川乡村多而弱、产业发展小而散,长期制约着乡村发展。镇村“多合一”促进了一批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一些产业基础较好的镇村有机整合后,加速特色产业集中连片、适度规模发展。“让分散在原建制村的产业实现串点为线、连线成片,整合了资源要素、盘活了闲置资产、壮大了集体经济、带动了群众增收。”(海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