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牛文章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济南乡师教材,特殊的革命文献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1 06:33:00    

济南乡师的全称为山东省立第一乡村师范学校,1929年8月由著名教育家鞠思敏创办,1937年秋因日寇入侵被迫南迁,途中停办。济南乡师存在的八年,正是中国共产党在济南及全省发展的艰难期,但济南乡师党的组织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保持革命火种不熄,为恢复发展济南市和山东省的党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无愧于“摧不垮的战斗堡垒”“白色恐怖下的一颗红星”“白区里的一所红色党校”等称号。

济南乡师在八年间共培养学生700多人,其中学生党员160多人。许多从济南乡师走出的学生,日后都担任了重要职务,如于一川、潘复生、姚仲明、赵健民、王文轩、景晓村、高启云、周星夫、于杰、白学光等。

有关济南乡师的历史文献非常罕见,笔者目睹过一批济南乡师所用教材,粗粗翻阅,内容和现下教材内容有较大区别,但在八九十年前济南的学校能使用这样的教材,足以显示出当时这所学校的教学质量之高,从中也能获悉济南乡师取得光辉成就背后的深刻原因。

中共济南乡师支部诞生地旧址

◆内容丰富足育人◆

这批教材共31册,大部分有“范增仁”签名,或钤有“范增仁印”名章,部分书籍中还有批注,说明此人确实使用过这些教材。查《坚强的战斗堡垒——中共济南乡师支部》一书,其中载有“济南乡师学生名单”,其中就有范增仁之名,为山东肥城人,三级二班学生,但可惜其生平不详。根据济南乡师的历史发展时间推算,这一级即1931年,也就是范增仁在这一年入学,1935年毕业。也可以证明这批教材的主人即为“三级二班学生”范增仁。

这些教材大体分为两类,一类为济南乡师自编或自印教材,均为线装油印,版心刻有“山东省立第一乡村师范学校”或“山东省立济南乡村师范学校”字样,共13册。还有1册济南乡师翻印教育部编《短期小学课本》,因济南乡师有鼓励实践的风气,该册教材可能为学生实习所用;另一类为通用教材,大部分是当时各大书局出版的通行教材,共17册。两类教材以人文社会学科为主,另有数册数理化及师范教育类教材。

济南乡师的自印本教材涉及国文、地理、历史、体育、物理、化学、农学、教育学等学科,计有《国文讲义》(两册)、《国文》《文学讲义》《应用文》《西史提要》《历史问题》《地学通论》《世界地理》《教育心理学》《合作工艺讲义》《运动评判学》《中国男女学生体力运动标准测验计分法》《中外历史测验》(三种合订一册)、《物理提纲》《化学》(两种合订一册)。

有编著者署名的有:《应用文》,南通吴天石撰;《历史问题》,仲焕章集,化而登撰;《西史提要》,仲焕章编;《地学通论》,田佩芝(之)编;《物理提纲》(合订化学),刘屹夫编。

据《坚强的战斗堡垒——中共济南乡师支部》记载,济南乡师的教师1932年为24人,1937年为33人,几乎每个学期都成批地更换,其中任教时间较长、思想进步、教学认真、对学生有较大影响的教师有:田在邨、范明枢、宋辑斋、刘屹夫、田佩之、武新宇、吴天石等。

田佩之(1903—1987),山东著名教育家,曾参加创办山东公学、临沂山东大学,是山东师范学院第一任校长。田佩之任济南乡师教务主任期间,积极支持学生爱国活动,为乡师中共党组织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乡师毕业生的回忆文章,田佩之曾经资助姚仲明购买自行车一辆,以便于革命活动,很多革命宣传品也是在田佩之的卧室秘密印制的,他还带领学生赴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地参观,帮助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刘屹夫(1907—1984),曾任华北电力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20世纪30年代受中共党组织派遣去冯玉祥家做统战工作,曾任冯玉祥的物理教师。曾经在冯玉祥身边工作的王倬如在《我对爱国将军冯玉祥的了解》一文中写道,刘屹夫给冯玉祥讲物理课并做物理实验,有一次刘屹夫做氢气实验,“砰”的一声爆炸,刘屹夫受了轻伤,所幸冯玉祥未受伤。现在泰山普照寺冯玉祥先生的碑文上还有刘屹夫的名字。在与上级失掉联系后,乡师支部的赵健民曾经两次去泰山,通过刘屹夫在冯玉祥处寻找上级党组织,可见其对刘屹夫的信任。

吴天石(1910—1966)也是著名教育家,江苏南通人,曾任江苏师范学院院长、党委书记,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20世纪30年代,吴天石因从事革命活动被迫离开江苏来到山东,在山东多所中学任教,其中在济南乡师担任过国文教员。这册《应用文》的内容多为旧文体的写作指导,反映了吴天石旧文学水平是很高的。

此外,编写历史教材的仲焕章,新中国成立前曾任临沂山东大学的教育长,化而登则生平不详,也许为化名或笔名,二人当时可能都为济南乡师的历史课教师。

17册通用教材内容丰富,包括《修订英语模范读本第二册》《算术难问三百题解》《初等几何学》《新中华教育测验与统计》《新时代本国历史教本上》《新中华外国史》《物观中国文化史下》《世界史纲》《新中华本国地理第一册》《新中华外国地理》《教育史ABC》《最近欧美教育思潮》《新师范理论学》《中学生学术丛书第二种:社会学纲要》《作物学泛论》等15册,均出自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神州国光社、世界书局、北平文化学社、群益书社等民国知名出版社。另有两册为浙江省立杭州师范学校1935年编印的《小学教育问题》与《教育法令》,应为参考书籍。

还有令人惊喜的“发现”。在《新师范理论学》与《新中华教育测验与统计》两书中,都夹带有当时济南乡师的考试卷子。这两份考卷均为问答题3—4道,概念性问题居多,考试通过应当比较轻松。两份卷子分别署有“三级一班”“三级二班”,可证此教材确为济南乡师所使用。《新中华教育测验与统计》的内封,还特别题有该课程由“孙伯屏讲”,可见孙伯屏亦为济南乡师的任课教师。

通过这批教材署名的编辑者,可以知道济南乡师的进步教师刘屹夫、田佩之、吴天石等还亲自为学生编订教材,教材质量之高与进步性可想而知。

◆思想引导重文史◆

这些教材的内容集中于国文、历史、地理等科,说明济南乡师非常注重学生思想和“新学科”“新思想”的引导与培育。其中,国文教育无疑是当时教育的首要,对学生世界观与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引导与启发作用。这批济南乡师的国文教材有五种,均为乡师自印本,包括国文三册、应用文一册、文学一册。从教材所选文章看,既有文言文,也有白话文,而白话文占大半,反映了民国国文教育白话文比例大幅上升的状况。

文言文方面,选入教材的有韩非子的《五蠹》《说难篇》、《史记·信陵君列传》、元杂剧《西厢记·长亭送别》、元曲《高祖还乡》,小说有李渔的《秦淮健儿传》、白行简的《李娃传》等。此外,还有评论古典文学的文章,如梁启超的《李白的诗》《情圣杜甫》,王国维的《元剧之文章》等。

白话文方面,很多新文学作品入选,如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丁玲的《一天》,成仿吾的《一个流浪人的新年》,茅盾的《春蚕》《秋收》,张天翼的《最后列车》《面包线》《小彼得》,朱自清的《给亡妇》,田汉的《南归》《战友》等,在当时都是具有影响的新文学作家的作品,从写作手法到内涵都具有时代性。

外国名著选入的有铃木三重吉的《金鱼》,加藤武雄的《乡愁》,周作人译库普林的《晚间的来客》、莫泊桑的《月夜》《我的舒尔叔父》等。

文学评论方面,有刘师培的《论美术文与征实文之不同》《文艺鉴赏的四阶段》,郁达夫的《诗的意义》《介绍一个文学的公式》,周作人的《诗的效用》,俞平伯的《文学的游离与其独在》,胡适的《论短篇小说》,还有日本人岩崎昶的《现代电影与有产者》等。

如何写作也是当时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吴天石撰写的《应用文》偏重于旧文体,分“联语文、契据文、电报文、书启文、庆吊文”等五章。《国文》单独一册讲白话文的作文法,包括“文字的内容、文字的形式、文字的构造、记叙文、描写文、说明文、辩论文、标点符号、文学欣赏”等内容。

在这些文章中,有几篇翻译文章颇为引人注意。一篇为《世界普罗文学名著介绍》,主要介绍苏联普罗文学的代表作,因为“革命成功后的苏联,他们的作品当然特别地引起我们的注意,在那里我们非特可以把握到普罗文学的正确的意识形态,而且还可学习苏联革命的方法及作品的技巧等”,介绍的作品有李别丁斯基的《一周间》,拉甫列捏夫的《第四十一》,绥拉菲莫维支的《铁流》,里昂诺夫的《獾猪》,格来特可夫的《水门汀》,法兑也夫的《溃灭》,罗曼诺夫的《爱的分野》等。在介绍这些作品的主要艺术特色的同时,还列有各中译本的版本信息。另一篇为《燕妮女士》,介绍马克思与燕妮的爱情故事,从内容看,可能是李季著《马克思传》的节选。另外,还有《民众的艺术》《中国社会的历史的发展阶段》等文章,都具有进步色彩。

这批教材中史学与地理学教材也有较大占比,包括《西史提要》《历史问题》《中外历史测验》《地学通论》《世界地理》《新时代本国历史教本上》《新中华外国史》《物观中国文化史下》《世界史纲》《新中华本国地理第一册》《新中华外国地理》等。

这些历史、地理类教材,契合了当时学生太想放眼看世界的需求,他们太需要寻求救国良方了,渴望了解外国历史、世界地理,并在世界视角下回看中国,这方面的知识也是形成进步思想的一部分。

◆体育教育走在前◆

除了文化方面的教育,济南乡师对于体育、音乐、手工等方面的教育也非常重视。这批教材中有两册体育类教材,分别为《中国男女学生体力运动标准测验计分法》与《运动评判学》,内容都着眼于乡师学生将来的教师身份而编辑。

《中国男女学生体力运动标准测验计分法》一书,应是翻印自青岛体育协会1933年编印的同名教材,文末还附有“民国廿二年青岛市春季运动大会初级男女运动员分组及标准办法”。这册只有二十几个筒子页的薄本,内容主要是要按年龄、身高、体重三个指标进行计算,得出所谓的体格指数。然后无论是体力还是运动测验,都宜按体格指数分组来进行。在该教材《弁言》中提到,这种方法“现已通行国内,如天津南开,前南京东大附中等校,均经试验,成绩颇佳”。

根据书中所列,当时学生日常开展的体育项目,与现在几乎无异,如引体向上、仰卧起坐、立定跳远、跳高跳远、各项赛跑等,一般都分甲乙丙组进行,即体格不同达标成绩亦不同。如此细分,在当时国内的中学教育中算是非常先进的。

《运动评判学》则主要介绍了足球、篮球、排球与网球的发展历史、规则、术语、裁判的基本知识,能证明在当时的济南学校中,已经出现了这些现代体育项目的教育。并且,能够将网球纳入教材出人意料,要知道这项“贵族运动”即使到现在也很难在学校普及。

更有趣的是,足球一章专辟有一节——“特殊问题之讨论:越位之解释”。看来目前不得不引入VR技术来判断的越位问题,在百年前就是摆在裁判面前的难题。

◆专业特色“农与师”◆

作为民国山东省第一所乡村师范学校,农业与师范教育自然是其非常看重的专业方向。此批教材中的《教育心理学》《教育史ABC》《最近欧美教育思潮》《新师范理论学》与师范教育紧密相关,而《合作工艺讲义》《作物学泛论》则体现农业特色。

《作物学泛论》属自然科学,教给学生“稼穑之学”;《合作工艺讲义》则主要讲农村合作,反映了当时社会学领域的主张。

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政府大力倡导农村合作运动,颁布实施《合作社法》,在各地学校推行合作教育。当时,著名教育家梁漱溟就在山东邹平开展乡村建设试验,济南乡师的课程设置大概受其影响。

《合作工艺讲义》中包括“合作之意义与功用、合作运动之起源、农村合作的组织及其事业、农村购买合作、农村贩卖合作、农村利用合作、农村信用合作”等内容,特别是“农村信用合作”一章,论述翔实,是非常少见的相关历史资料,也是研究20世纪30年代现代教育的重要文献。

济南乡师当时位于济南北郊的白鹤庄附近,据说学校门前溪水潺潺,垂柳摇曳,周围稻田与荷塘相连,一派纯朴的乡村风光。当然,更为可贵的是学校内所弥漫的“进步空气”。通过考证可以明确这批教科书即为产生“进步空气”的载体和催化剂,也从一个侧面显示出这座具有红色基因的名校,在20世纪30年代所具有的以先进教学内容来教化青年学生,推出以文救国的重要教育文献。(济南日报·爱济南 记者:徐迎军)

相关文章